Character.AI投靠Google:為什麼AI情感陪伴賽道龍頭,仍難獨立發展?

人工智慧賽道最受關注的獨角獸之一,Character.AI迎來了新命運。儘管近期媒體報道,伊隆馬斯克的 xAI 正在考慮收購Character.AI,但最終摘到果實的是Google。
8月2日消息,Google宣布將Character.AI的核心團隊(包括創始人Noam Shazeer、Daniel De Freitas等)納入麾下,同時與Character.AI 簽署了合作協議(包括使用其模型授權)、為該公司提供資金支持。
透過吸收核心團隊、資助原公司的方式,矽谷巨頭變相完成了對科技新創公司的「收購」。它能巧妙地避開監管,卻又拿走了新創公司的核心資產。
這似乎成了目前矽谷人工智慧新創公司的普遍歸宿。
去年底,OpenAI「宮鬥」之際,微軟試圖招募Sam  Altman在內的核心團隊,但失敗了。不過今年3月,它用這種方式拿下了 Inflection,CEO Mustafa Suleyman在內的核心團隊加入了微軟。 6月,亞馬遜也透過類似手段拿下了Adept。
那麼身為AI情感陪伴賽道的第一名、和ChatGPT齊名的超級應用,Character.AI為什麼未能避免這一命運?為什麼它仍難以獨立發展?
Character.AI的命運轉向背後,潛藏著目前人工智慧新創公司哪些共通性問題?
Character.AI難以獨立發展的原因:有TPF,沒有PMF
目前的AI超級應用主要有兩大方向,一是生產力方向,以ChatGPT為代表。二是虛擬社交方向,以Character.AI為代表。
成立於2022年的Character.AI,可以讓使用者製作任何虛擬角色、並與它們對話。例如,《權力的遊戲》裡的「龍媽」丹妮莉絲、馬斯克、甚至《原神》中的遊戲角色等等。它本質上滿足的是使用者的幻想、提供的是情緒和陪伴價值。
從用戶數據來看,Character.AI是一款相當成功的應用:成立僅兩年,其日活已達到近600萬;用戶時長和粘性也很高——在產品上線的5 個月內,用戶發送了超過20 億則訊息、活躍用戶每天使用時長達2 個多小時。
不過,應用只是表象,這家公司的最終願景是實現AGI 。
兩位創辦人Noam Shazeer和Daniel De Freitas都曾是Google頂尖的技術人才,其中Noam Shazeer是Transformer架構核心論文《Attention is all your need》的作者之一、而Daniel 則負責過谷歌的大語言模型項目LaMDA。
他們也代表了典型的技術型創業者的思路:相信產模一體,即一邊自研底層大模型、一邊做上層應用,透過底層技術提升應用體驗,再透過應用讓科技得以推廣、並最終反哺底層模型技術——形成正循環。
基於這樣的思路,Character.AI不斷升級底層模型能力,包括推出了對標GPT-4o語音互動的虛擬角色通話功能等等。從技術和產品的表現來看,Character.AI達到了某種意義上的TPF(技術產品匹配)。

Character.AI上線的虛擬角色語音通話功能|圖片來源:Character.AI
然而,它的核心問題在於,用戶接受這款產品的價值,但不願為此付費。
目前,該公司的主要收入來自會員訂閱,其讓用戶能獲得更快的回應速度、更多的虛擬角色等。但目前,Character.AI訂閱用戶不到 10 萬,佔總用戶量不到千分之一。
Character.AI似乎也看到了這個問題。今年3月以來,它開始招募專業的產品、營運團隊,但影響甚微。
曾有一位AI領域的投資人對極客公園表示,AI產品的To C收費會更難——以互聯網時代為例,多數的To C應用是免費邏輯,最終是透過廣告、搜尋、推薦賺錢。而對於Character.AI來說,用戶使用該產品的目的性比較明確,就是「情緒價值」,用戶對於廣告接受度極低,而且該產品的設計也不適合廣告模式,這讓它很難找到合理的商業閉環。
這兩年,Character.AI的團隊在努力降低產品的推理成本,較成立時已下降了33倍之多。但最終,它仍然很難打平投入產出比。可以這麼說,它形成了TPF、但沒有形成PMF(用戶市場匹配)。
這也是今天AI應用的共通性問題,即使是OpenAI,據媒體報道今年也面臨近50億美元的虧損。
最終,和其他的人工智慧新創企業一樣,它們都需要仰仗外在的資金存活。在去年獲得Andreessen Horowitz(A16Z)的 1.5 億美元融資後,Character.AI融資之路似乎並不順利。去年9月,外媒通報它正和Google洽談一筆估值超過 50 億美元的新融資,但這筆投資遲遲未能兌現。
當馬斯克極力否認自己對Character.AI的收購意圖時,Google或許是這家公司最好的選擇。
各歸其位:創始團隊到大公司追求AGI、剩下的人努力找到PMF
從這個視角看這筆交易,它說明Character.AI迎來了「夢醒時分」。透過產模一體形成商業閉環、慢慢支撐公司走向AGI的恢弘夢想,現在走不通了──於是大家各歸其位、做出了更務實的選擇。
對於創始團隊來說,進入財務雄厚的前東家,更有可能支撐其AGI夢想。而對於Character.AI公司來說,其核心的命題是如何利用好用戶基數,增加商業價值。
Character.AI的困境,不代表情緒陪伴賽道沒有使用者價值,而是沒有把商業價值放到最大。它也許需要引進更好的產品、營運人才,思考更好產品設計與相符的商業模式,真正讓AI應用能賺錢。
而在這條路還沒走通之前,公司選擇先降本增效。在這場團隊變動之外,Character.AI也宣布將放棄預訓練模型,轉向開源模型。這本質上是在減少訓練成本、將資源用在更重要的地方,讓公司更快打平PMF。
許多AI應用都有一個「平台夢」:認為現階段的商業價值可以先擱置,最重要的是把用戶量做起來。但Character.AI的故事說明,這是相當困難的。
如果說行動網路時代的產品有網路效應,例如對抖音來說,當用戶更多、就會有更多內容,而更多內容、最終又能泛化給更多用戶,最終打造一個龐大體量的內容平台。
但對於Character.AI這樣的AI產品來說,當越來越多用戶跟AI聊天、並不能本質上改變內容供給,形成內容和消費的正循環,這個產品定義下,平台之路難以走通。

Character.AI平台的虛擬角色|圖片來源:Character.AI
Character.AI和其他人工智慧新創公司被巨人「吞併」的故事,或許昭示了這樣的道理:
1)只做到的TPF是不夠的,用戶花時間但不付錢,也沒有辦法轉換成其他商業收入,那就是還沒找到PMF。技術能否推導出引發關注的產品、以及好的產品能否推導出好的商業價值,同樣重要。
2)好的產品經理與產品創新將格外重要,就像賈伯斯所說,「Technology alone is not enough(只有技術是不夠的)」,偉大的技術人才必須配備偉大的產品人才,技術的邏輯之外也有「人間的邏輯」要去理解,才能完成真正的產品創新。
關於這兩點,Character.AI也許想通了,但選擇放棄了在上面的堅持和努力,這與創始人的追求和特徵有關。但對於其他的人工智慧新創公司來說,這個探索的故事,能做的也許還有很多。
如果需要付費購買AI服務,您需要開立一張國際虛擬信用卡。 NIUNIUCARD平台就是一個專門提供開通國際虛擬信用卡的平台,敢興趣的朋友可以加客服TG(@bullbull1999)諮詢了解。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