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最大機會來了
AI,正在讓程式設計的門檻越來越低。
不久前,Cloudflare(美國網路安全公司)副總裁家的8歲女兒,用Cursor(AI程式工具)在45分鐘內就搭起了一個聊天機器人。這場「演出」吸引了超過180萬人在線上圍觀。
隨著AI的進步,這一趨勢仍在延續。 9月初,OpenAI發布了最新的o1模型。與之前的模型不同,這個模型很偏科,程式設計就是主打的核心能力之一。
站在當下,我們該如何理解這種改變?
網路對媒體產業的改造,或許是一個值得參考的故事。從本質上來說,網路大大降低了資訊分發的成本,讓內容供給大幅增加,進而誕生了新的內容分發平台。
當AI寫程式的能力越來越強,程式碼正在變成一種新的內容載體,進入到人類的社會生活裡。在這個過程中,內容分發平台崛起的故事,或許也將在程式設計產業重演。
01 AI正在吞噬軟體
今年上半年,創投基金 Pace Capital的創始合夥人Chris Paik提到了一個觀點:
AI會讓軟體產業走向終點。
在Chris Paik看來,AI對程式設計產業的影響,堪比網路對媒體產業的衝擊。
在網路出現前,資訊的話語權主要掌握在媒體上。那時候,內容的製作和分發成本很高,賣內容是報紙、雜誌等媒體很重要的賺錢方式。
網路出現後,這一切都被改變了。
在網路剛出現的時候,媒體只是把它看作一個擴大受眾範圍、降低分送成本的方式。但沒想到,網路卻「革」了媒體業的命。
原因在於,網路讓資訊分發成本變得夠低,也大大降低了內容生產的門檻。隨著越來越人開始寫東西,內容的供給出現大量增加,徹底打碎了傳統媒體的獲利模式。
簡單來說,當每天的內容多到看不完,人們自然也不願意為常規內容付費。
回到軟體領域,類似的趨勢也在發生。
在軟體的商業模式裡,軟體的製作成本很高。一般來說,一家SaaS公司的研發成本能占到公司年經常性收入25~40%。而這些成本大部分都付給了程式設計師。
程式設計師所做的事情也比較簡單,無非是把人類語言翻譯成電腦語言(程式碼),或是把電腦語言(程式碼)變成人類語言。
但隨著生成式AI的出現,軟體開發的成本正在快速下降。
一方面,開發者向AI說出需求,AI就會將這些意圖轉化為可運行的程式碼。
另一方面,傳統的技術堆疊概念將逐漸消失。在傳統軟體開發流程裡,開發者需要掌握一系列技術和工具,從底層到上層、前端到後端、從作業系統到程式語言、資料庫到框架等。
但在AI主導程式設計的時代下,這些都不需要了。傳統的技術堆疊概念將被AI產生的服務模組所取代,這些服務模組可以根據需求重新組合。
這不僅將大幅加快開發週期,也大大降低了軟體開發的成本和門檻。參考媒體市場的邏輯,軟體開發門檻的大幅下降,意味著軟體市場的供給將變得更加繁榮。
但隨之而來的是,軟體傳統的商業模式,將會被徹底摧毀。
過去軟體的訂閱模式,主要建立在軟體高昂的製作和維護成本。而現在,當軟體的製作和維護成本越來越低,客戶的付費願意也將大大下降,傳統付費邏輯將面臨考驗。
02 編程的YouTube時刻來了
AI,在摧毀傳統軟體生意的同時,也帶來的新的機會。
參考網路的發展,當內容供給夠多,需要更有效率的配送方式,產業鏈的核心價值也從生產環節轉移到分送環節。
例如,最終取代媒體的,不是另一家媒體,而是擁有大量部落客、自媒體的內容平台。在網路時代,投資媒體不再是一個好的選擇。相較之下,內容平台所創造的價值遠高於媒體。
也就是說,當市面上軟體供應的足夠多,大機率就會誕生更有效率的軟體分送平台。而新的分發平台,或許將成為AI時代軟體市場的最大機會。
YouTube,是網路時代最成功的內容平台之一。回顧YouTube發展史,有這樣3個關鍵因素對其成功產生了巨大影響:
第一,影片的儲存從付費變成免費。例如,YouTube在2005年首次引入了付費影片上傳和保存的功能。當時,用戶需要支付一定的費用來上傳和保存更長的影片。
第二,YouTube引進了推薦機制。透過演算法推薦,YouTube能夠根據用戶的觀看習慣向他們推送相關視頻,增強用戶黏性。這種機制不僅提高了用戶的觀看時間,也促進了廣告收入的成長。
第三,智慧型手機讓人都可以輕鬆拍攝高品質的視頻,從而使視頻製作真正變得大眾化。
沿著YouTube的發展邏輯,AI程式設計的YouTube時刻應該要滿足以下幾個因素:
1.AI應用的上線更方便,甚至只需要一個鍵;
2.有更有效率的應用程式分發方式,類似YouTube推薦功能;
3.AI程式設計工具的出現以及模型能力提升,每個人都能用近乎於零的成本寫程式碼。
站在當下看,在AI的推動下,程式設計距離自己的YouTube時刻越來越近。
大模型的進步,讓程式設計的成本越來越低。儘管AI應用的上線和傳播仍然面臨考驗,但已經有越來越多公司在探索AI應用分發。例如,OpenAI先前上線的GPT商店,就被視為AI應用分發的一種嘗試。
不久前,Replit(一款AI應用開發助手,旨在幫助用戶從零開始建立軟體及應用)創始人Amjad Masad也提出了一種新的AI應用分發機制——共享軟體。
共享軟體這個概念,最早由程式設計師兼作家Andrew Fluegelman在1980年代提出。當時,他為自己和朋友編寫了一個程序,並以免費的方式發布了它。結果,Fluegelman編寫的程式不僅收到了大量開發者的回饋,也獲得了可觀的打賞。
後來,這種形式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程式設計師社區,他們編寫軟體、共享軟體,並從喜歡軟體的客戶那裡獲得捐贈(或小費)。過去,許多軟體都是以這種形式開發出來的,例如“Internet下載管理器”,以及像Doom(第一人稱射擊類遊戲)這樣的大作。
然而,這種模式並沒有在後面的網路浪潮中流行。原因有兩點:
一方面,應用程式商店的出現,取代了這種自發性傳播的模式。另一方面,軟體產品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對產品易用性和規模效應都有很高的要求,這讓業餘程式設計師更難進入市場。
但到了AI時代,共享軟體的機會又來了。現在軟體不僅更容易創建,每個人也能在Replit等平台上輕鬆運行自己想要的程式。在這個過程中,每個應用程式的發布者也將以一種新的方式從中獲得收入。
當然,這只是一個猜想。但毋庸置疑的是,我們即將迎來一個人人可程式化、軟體高度過剩的時代。當程式碼成為一種新的內容載體,進入每個人的社會生活裡,究竟還會發生什麼樣有趣的變化,我們一起拭目以待。
寫在最後,共享軟體的機會已經來了,你要參與其中嗎?如果需要使用這些付費AI工具,可用虛擬卡。牛牛Card就是一個專門提供虛擬卡的平台(可以免KYC),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加入客服TG(@bullbull1999)諮詢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