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太空行走首秀:億萬富翁再次創造太空歷史

不是馬斯克…
甲方爸爸不給合同,乙方說沒關係,這活兒我自討腰包幹出來,回頭記得用我就行。
這麼好的乙方,見過嗎?這裡就有一個!


北京時間2024年9月10日下午17:23:49,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以下簡稱SpaceX)在甘迺迪太空中心LC-39A發射台,利用自家獵鷹9運載火箭,將載人龍太空船和4名太空人成功發射升空。
本次載人發射任務名為“北極星·黎明”,是一次非政府參與的私人航天任務,4名宇航員將在軌5天,期間將利用SpaceX自研的艙外宇航服(以下簡稱“艙外服」),開展人類首次無政府宇航員參與的「太空行走」(艙外活動),此外還將嘗試與星鏈實施激光通訊,軌道高度也將刷新阿波羅登月後載人航天活動的紀錄。

北極星黎明任務出艙CG圖 | SpaceX


該任務由億萬富翁賈里德·艾薩克曼(Jared Isaacman)出資,是他與SpaceX合作的一系列獨立的探索性載人航天任務的第一步,首要目的是驗證SpaceX自研艙外服的可靠性,掌握艙外活動技術。
後續任務也將在此基礎上持續探索和拓展SpaceX的獨立載人航天能力,甚至可能接下在軌維修哈伯太空望遠鏡的任務,並最終使SpaceX具備獨立月球和火星表面活動能力。
對SpaceX公司而言,這次任務可以說是除研發星艦外,向其載人登陸火星夢想前進的又一小步。


任務的核心-自研艙外服與太空行走
有別於一般商業太空遊,這次的4名太空人雖然不是政府指派,但沒有一位是單純的遊客,都有重任在身。
任務指令長由金主艾薩克曼本人擔任。這不是他第一次上太空,早在2021年,他就曾資助過「靈感4號」(Inspiration4)全平民太空任務,並作為指令長實現了太空飛行夢想。
乘組中的另外3人是:
飛行員斯科特·波蒂特(Scott Poteet),美國空軍退役飛行員,艾薩克曼的創業夥伴,曾任“靈感4號”任務總監;
任務專家莎拉‧吉利斯(Sarah Gillis),SpaceX首席太空營運工程師,曾經負責訓練「靈感4號」的4位平民太空人;
任務專家兼醫療官安娜·梅農(Anna Menon),曾在NASA任國際太空站生物醫學飛行控制員,現任SpaceX任務總監,負責管理龍飛船的製造工作,並擔任機組通訊操作員。
有SpaceX公司員工搭乘自家的載人龍飛船上太空,這還是破天荒的頭一回。

北極星·黎明任務乘組,從左往右依序是:艾薩克曼、吉利斯、梅農、波蒂特,他們身後便是執飛此次任務的堅韌號載人龍飛船| 北極星計劃/ John Kraus


在這項任務中,他們將測試一系列新技術,完成北極星·黎明任務有四大主要內容:高軌載人飛行、首次商業太空行走(出艙活動)、基於星鏈的雷射太空通訊、太空健康影響研究。
其中最具亮點和觀賞性的就是首次商業太空行走,這裡的“商業”,是指太空行走活動不是由政府資助,而是由私營企業自籌資金自行發起。
眾所周知,太空行走需要可靠的艙外服,作為一次「商業」活動,自然不能使用NASA提供的艙外服,因此這次出艙活動的實質就是驗證SpaceX自研艙外服的可靠性。
這套艙外服繼承了已有載人龍飛船的艙內服風格,滿滿科幻電影風,但內部增加和修改了不少細節。首先是關節部分應該採用了艙外服常用的硬殼結構,加上生命維持系統管路需遍佈全身的佈置需求,身體部分相對更加臃腫。
相對最早期設計圖,頗有些「買家秀和賣家秀」的感覺,但這都是不可避免的。

SpaceX艙外太空衣的早期概念圖(上)與實體圖(下) | SpaceX


SpaceX太空衣的設計風格一貫始終,未來若獨立研發登月服或登火服,大概率也是如此。
但要注意的是,此次任務中使用的艙外服,並未帶有獨立的生命維持系統,因此需要透過「臍帶」與太空船時刻保持連接。
NASA經典的EMU太空衣獨自漂浮在茫茫宇宙的景象,這回我們是看不到的。

不使用臍帶,可獨立的運行的EMU艙外服 | NASA


為配合這次出艙,載人龍飛船也做出了多項改造。


龍飛船是典型的兩艙太空船,無法配備專門的氣閘艙。在本次出艙中,龍飛船將使用一種相對「古老」的出艙方式—全艙減壓。整艘船的返回艙將全部放氣至真空狀態。與太空環境壓力平衡後,飛船頂部艙門打開,4名太空人將同時暴露在真空環境中,但只有艾薩克曼和吉利斯這兩名太空人交替執行出艙活動。
之所以說全艙減壓“古老”,是因為這種方式主要在早期雙子星計劃、阿波羅計劃和蘇聯早期載人航天任務中使用。太空梭和組合式太空站興起後,均配備有氣閘艙,這種出艙方式就不再多見。

雙子座與阿波羅計畫時期,臍帶式全艙減壓出艙比較常見 | NASA


高軌飛行和太空薯片
眾所周知,SpaceX的一貫風格就是高清直播一切,為向公眾充分展現出艙活動的景象,兩名出艙太空人的頭盔內特別增設了兩個出艙攝影機。
我們預計透過主視角相機拍攝,經星鏈傳輸高清視訊訊號,即時看到出艙景象。

出艙的兩名太空人艾薩克曼(左)和吉利斯(右)的頭盔細節 | SpaceX


為配合出艙活動,本次任務的軌道設計也別出心裁,將利用獵鷹9號和龍飛船全部運力,飛得比以往所有龍飛船任務都要高。
太空船的遠地點最高高度將達到1400公里,是阿波羅計畫後載人太空任務的最高高度。在這樣的軌道上,飛船將穿過範艾倫輻射帶的部分地區進行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太空飛行和太空輻射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繞地7圈後,太空船會下降到近地點190公里、遠地點700公里的軌道,以進行出艙活動。
出艙行走時,兩名出艙太空人每人將出艙15-20分鐘。有別於正常飛行階段的氮氧混合空氣,出艙階段太空人呼吸的是100%純氧。因此全艙減壓前要進行排氮過渡,為此飛船增設了供氧設備和氮氣充放系統,感測器也適應性增加和升級。
最關鍵的是艙門部分,增設了一套名為「天行者」(Skywalker)的輔助結構,便於太空人在出艙過程進行固定和移動,同時艙門也增設了馬達以便於開閉。

本任務增設的供氧設備 | SpaceX

出艙使用的輔助設備「天行者」 | SpaceX


出艙任務結束後的隔天,太空船還將利用星鏈進行雷射通訊測試。
龍飛船開放式貨艙部分(Trunk)安裝有一個雷射天線,該天線會直接與星鏈衛星的雷射星間鏈路進行通訊測試,最終實現只依托星鏈的通訊能力。
這項測試的目的,是未來減小NASA手中已不堪重負的TDRS中繼衛星的需求。 SpaceX認為未來軌道上會有大量星艦在軌進行通信,擺脫頻寬有限的TDRS勢在必行。
包括這些測試在內,整個北極星·黎明任務累計會有近40個科學研究實驗項目。

本次任務中的雷射通訊示意圖 | SpaceX

船上安裝的星鏈設備,圖源:SpaceX


還有一項特別負荷,就是多力多滋(Doritos)公司的「零重力」薯片,讓太空人在太空環境下也能安全地吃上薯片。
薯片雖然好吃,卻是最容易產生碎渣的零食之一,太空船這種封閉的自循環環境一般都會避免這類食物。
該薯片則是專門針對飛船失重和封閉環境下生產的,不使用粉末狀配料,而是覆蓋一層油基塗層,且體積較小,可以一口吃下,能防止殘渣在艙內漂浮。

四名太空人拿著「太空薯片」 | Doritos


當然,這次薯片搭載的核心目的是──打廣告,這在以往NASA主導的政府任務中是罕見的。作為商業航太任務,可以不像政府任務一樣有各種限制和掣肘。
在薯片上天后,品牌方得到了曝光,宣傳了產品,增加了銷量;SpaceX收到了廣告費,降低了任務成本,還增加了任務噱頭。
可謂雙贏合作。


艙外服,沒合同,降成本,自己搞
有趣的是,這次新意滿滿的載人任務,既不是響應NASA的合約需求,也不是受了美國NASA某些技術研發資金的資助,完全是自發性的商業行為。可見SpaceX的技術發展已局部超越了NASA對其服務提供能力的需求,對深空乃至地外天體載人活動有著主動訴求。
傳統的艙外太空服,因為主要為政府任務製造,需求量很少,客製化設計,造價高昂,設計時對成本不敏感。
而SpaceX的任務太空人接受採訪時稱,他們的太空衣未來要大批量製造,成熟後會生產幾百、數千甚至上萬套,不僅用於商業太空遊,還可能用於月球表面,乃至殖民火星。因此設計時,在安全的基礎上,成本和批量製造是要著重考慮的。
在降低成本的手段上,SpaceX舉了一個例子:艙外服的頭盔相對艙內版增設了鍍層,主要是反射艙外直射的強太陽光,以保護太空人的眼睛。在以往的美系太空衣中,這層鍍膜多以黃金為主,但SpaceX在設計時,從“成本控制+批量製造”兩個角度出發,改成了“鍍銅”,顯出明顯的銅色。而之前的艙內服,則沒有這個鍍層。

艙外服面罩(左)與艙內服面罩(左) | SpaceX


SpaceX在開發時也考慮到泛用性,結合了新材料、製造流程和新的介面(卡扣)設計,為太空人在太空衣加壓狀態下提供更大的靈活性,同時在非加壓的普通穿著場景中保持舒適性。
除採用3D列印製造頭盔外,頭盔內還增設了攝影機和平視顯示器(HUD),後者可提供太空衣壓力、溫度和相對濕度的資訊。
這款太空衣也增強了艙外活動期間的可靠性和冗餘性,可開合面罩的密封圈從2層增加到4層,以幫助確保太空衣保持壓力和密封性。
這套太空衣的最終設​​計目的,不只是服務地球軌道,最終將衍生出獨立艙外服、登月服、登火服,為後續的獨立載人登月或載人登火提供支撐。


NASA:雙保險也不保險…
事實上,NASA並非不需要新式艙外太空衣。
NASA現有的國際太空站EMU太空衣不僅年久失修,也出現了漏水問題,亟需換新,因此在2019年,NASA就編列了xEMU艙外服計畫。
2022年,在阿爾忒彌斯登月計畫中,NASA公開招標了兩款月表艙外服,也就是登月服。而在此之前的2021年,SpaceX就公開表示可以提供NASA艙外服。但作為近年的“標王”,SpaceX最終意外落選。
之後坊間傳聞,並非其投標的登月服不合格或研發能力不足,只是NASA不希望過度依賴SpaceX,以免造成壟斷。一如早年NASA排除波音、洛克希德·馬丁等軍工巨頭,而扶植當時新創的SpaceX和軌道科學技術公司(現已被諾格創新收購)一樣。

NASA公佈的xEMU艙外服 | NASA


最終,柯林斯太空公司(Collins Aerospace)和公理空間公司(Axiom Space)雙雙中標登月服研發,秉承了NASA一貫的「雙保險」策略,兩家互為備份。
但雙保險有時候也不是很保險,尤其是碰到不靠譜的承包商。前不久,柯林斯宇航公司宣布,將不再繼續執行從NASA獲得的宇航服研發訂單,也不會再開發新的國際太空站宇航服,說白了就是——撂挑子不干了。目前僅剩下公理空間公司一家仍在持續研發登月服,好在進展尚可。
有趣的是,相較於得標後退出研發的柯林斯,落標後SpaceX卻並未停止研發登月服——即使NASA不給合同,即使未來宇航員走出星艦登月艙時不能穿自家登月服,SpaceX也要堅持搞。
這在美國航太研發企業中是很少見的。
這次北極星任務的艙外服,其實就是登月服部分設計的在軌驗證,意圖形成一套獨立閉環的載人航太能力。
柯林斯退出後雙保險策略失效,NASA是否會重新向SpaceX拋出橄欖枝,尚未可知。


真正的野望-拯救哈伯,星艦載人
如果這次「北極星-黎明」任務順利,艾薩克曼和SpaceX後續還會安排兩次難度更高的「北極星」系列任務,逐步提升SpaceX的獨立深空載人活動能力。
NASA曾表示,歡迎商業公司探討對哈伯太空望遠鏡進行維護、升軌和升級的可能,但也坦言沒有額外資金支持這個項目,請有興趣的公司「用愛發電」。從目前情勢來看,如此有愛且有能力的公司只有SpaceX一家。第二次北極星任務有可能以為目標,但NASA尚未接受這項提議。
而北極星系列任務的最後一次飛行,將由SpaceX正在開發的星艦執行,將成為星艦的首次載人飛行,當然,只有在星艦經過大量測試和無人飛行證明安全後,此次任務才會成行。
北極星·黎明任務不只是一次單純的私人載人太空任務,而是SpaceX將載人能力延伸到深空乃至地外天體的「黎明曙光」。這次任務不僅是技術上的挑戰,也像徵著商業載人航太活動的新領域,將推動私人企業參與深空載人探索的步伐,並可能為未來的月球和火星任務鋪平道路。
最難能可貴的是,這一系列高難度、高投入、高風險的載人任務,竟然是SpaceX脫離NASA資助和合約需求之外,基於自身企業願景自行組織和完成的。可以說,SpaceX不僅是一家以完成合同,攫取利潤為目標的航太承包商,也是一家有著詩和遠方理想的企業。
雖然所謂的火星殖民夢依然飄渺而遙遠,但我們肉眼可見,SpaceX確實在沿著這個方向一步步前進。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