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難了,Google系AI創業家大撤退

8月27日消息,有一大批谷歌系AI創企正面臨經營困境,不少創辦人離開了自己創辦的企業,部分創辦人選擇回歸大廠。
就在上週六,曾經拿下2.2億美元融資的法國AI創企H的創始團隊分裂,3名來自谷歌DeepMind的聯合創始人出走,其中包括H的首席科學家與核心業務負責人。
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介紹,今年已經有至少5家Google系AI創企業傳出尋求收購的消息,包括Inflection AI、Adept、Character.AI、Ideogram和Reka。
還有另外5家Google系AI創企已經1年多未融資,可能面臨資金問題,因此可視為大廠的潛在收購對象。

▲The Information列出的5家可能被收購的Google系AI創企(圖源:The Information)
今年3月DeepMind共同創辦人Mustafa Suleyman離開自己創辦的Inflection AI,加入微軟,帶走多位員工。作為回報,微軟向Inflection AI支付了6.5億美元。
微軟的行為惹得其它大廠競相效仿,亞馬遜、谷歌也以類似方式吞下了2家谷歌系創企。
這些創企的創辦人大多在Google大腦與GoogleDeepMind工作,可能不熟悉新創公司的運作方式,而AI高昂的開發成本卻要求他們在一開始就能產生現金流,或是持續吸收投資。
去年在AI領域的投資熱潮讓不少準備不充分的AI創企憑藉著大廠光環拿下融資。當投資熱潮消退,這些創企們只好另謀出路。
01.多家Google系AI創企大敗退,創辦人離職資產被​​出售
今年,已經有多家谷歌系AI創企出現動盪局面。上週六,成立4個月拿下2.2億美元融資的法國AI創企H(原名Holistic)創始團隊分裂,5位聯合創始人中的3人已經離開公司。
H致力於開發可處理多步驟任務的智能體,其創始團隊中有4人曾在GoogleDeepMind實驗室工作。這次離開的3人分別是H原聯席CEO Karl Tuyls、首席科學家Daan Wiestra和多智能體負責人Julien Perolat。
Tuyls在回應媒體The Information的置評請求時稱,幾位創辦人之間存在「營運和業務分歧」。
在H的戲劇性事件之情,已有至少另外5家Google系AI創企出現經營和管理困境,尋求出售。
今年3月,由GoogleDeepMind聯合創始人Mustafa Suleyman創辦的Inflection AI與微軟達成協議,以6.5億美元的價格獲取了Inflection AI知識產權的使用權,並僱用了Inflection AI的創始人和大部分員工。

▲Mustafa Suleyman已成為微軟AI CEO(圖源:領英)
微軟的這項操作能繞過部分現行反壟斷法律,讓不少大型科技公司競相效法。
今年7月,AI智能體創企Adept的創辦人兼CEO David Luan(曾領導Google大模型研究工作)加入亞馬遜的AGI團隊,4位共同創辦人與其它Adept員工也一同前往。
雖然Adept仍在運營,但他們已經放棄了構建智能體的願景,轉而成為一家為智能體解決方案提供支援的企業,其模型也被授權給亞馬遜。
今年8月,Google與陷入困境的AI情感陪伴賽道明星創企Character.AI達成協議,獲得使用Character.AI模型的許可權,並僱用了Character.AI的2位聯合創始人與30多名員工。此先,Character.AI的商業模式曾飽受質疑。
Character.AI創辦人Noam Shazeer和Daniel De Freitas原本在Google就職,因不滿公司官僚作風選擇自立門戶,這筆變相收購讓他們重回谷歌。
AI生成圖像模型開發商Ideogram也由4名前谷歌員工共同創立,該公司已與至少一家處於後期階段的科技新創公司就出售事宜進行了交談,但據參與討論的人士透露,談判似乎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多模態AI模型開發商Reka今年稍早曾與Snowflake探討收購事宜,他們本可以在談判中實現10億美元的估值,但今年5月相關談判破裂了。
02.AI開發成本高昂,創業難度超乎想像
這批從Google走出來的AI創企究竟出現了什麼問題?其實,這些擁有大廠光環的創企一樣面臨著一些典型的困境。
1.科學研究與創業技能的差異
不少由Google出走創業的創辦人來自於Google大腦和GoogleDeepMind。這2個部門的運作方式更像是學術研究機構,而非迫切需要產生現金流的營利公司。
創業所要求的技能完全不同,習慣了科學研究氛圍的學者可能並不具備創業所需的能力。
雖然Google的2位創辦人在創業時仍在攻讀研究生,但他們透過僱用了解科技業的管理層彌合了技能上的差距。
即便是優秀的創企也會面臨混亂的局面,創辦人分手也並非聞所未聞。但學者出身的創辦人可能更不習慣公司高效運作所需的管理和組織架構,也增加了衝突的可能性。
2、高昂的開發成本
開發人工智慧的高昂成本以及來自現有企業的競爭,意味著創企一開始就面臨困境。
即便是OpenAI這樣的企業,在創立之初也需使用亞馬遜AWS雲端的算力捐贈,後續轉移到微軟Azure雲端上,仍然依賴微軟的算力優惠。
如果沒有Google、亞馬遜或微軟等老牌企業作為AI創企的財務和雲端服務提供支持,即便是領先的AI創企業可能也難以生存。
3.盲目的投資熱潮
創投機構已經將生成式AI視為一種顛覆現有科技巨頭的技術,但他們似乎並未對自己的投資進行足夠的調查。
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認為,去年創投機構似乎願意向來自Google、Meta或其他任何著名AI企業的任何研究人員提供數百萬美元,即便這些研究人員所提供的融資方案表述含糊,充滿陳詞濫調。

▲H融資時的PPT截圖,他們宣稱自己是多智能體和計畫/記憶領域的唯一企業(圖源:The Information)
創企賣身對創辦人來也不全然是件壞事。這些收購或變相收購的價格,能讓不少創辦人在一夜之間成為億萬富翁。
創投機構a16z能從Character.AI的投資中獲得2.5倍的回報,不過這項報酬率對創投來說是微乎其微的。

結論:AI投資熱潮消退,會有更多創業家回歸大廠嗎?
近期,紅杉、高盛等投資機構都曾警告AI領域的投資報酬問題,現在的投資人可能會對AI持更謹慎的態度。
未來,或許會有更多出走的創辦人們,選擇回到矽谷大廠,背靠大樹好乘涼。不過,這些創企業是否有收購的價值,估值是否虛高,可能都需要打上一個問號。
無論如何,AI已經成為許多人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如何對AI工具付費也是一個問題,而國際虛擬信用卡,就是您最好的選擇。 NIUNIUCard平台就是一個專門提供開通國際虛擬信用卡的平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加客服TG(@bullbull1999)諮詢了解。
來源:The Information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