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系統,少數人的勝利
提起 OnlyFans,很多人的臉上會浮現意味深長的笑容: 哦,一個成人網站,可以和業內頂流 Pornhub 一戰。
最近,OnlyFans 公佈了去年收入,驚了被 AI 刷屏的矽谷圈——總收入 66 億美元,創作者分到 53 億,剩下 13 億歸平台,扣除所有成本,純利潤達 4.8 億。
X 網友語出驚人的調侃
隔行如隔山,雖然不能直接比較,但差距非常直觀:OpenAI 2023 年化收入 16 億美元,2023-2024 賽季 NBA 總薪水 49 億美元。
OnlyFans 的成績,不依賴廣告金主,而是靠海量用戶付費得來。
都說互聯網的第一生產力是搞黃色,但這話多少帶些「白嫖」的意味,愛看,但不一定願意花錢。為什麼這麼多用戶,心甘情願地為 OnlyFans 掏出腰包?
不整虛的 OnlyFans,才是真·粉絲經濟
OnlyFans 拆開是「Only」(只有)和「Fans」(粉絲),顧名思義,你可以把它理解為粉絲經濟:提供一個平台,讓粉絲為創作者的內容付費。
它的首頁人畜無害,平淡得像扎克伯格的 Facebook。
然而,點進感興趣的賬號才知道,這裡的一切都明碼標價,圖片、視頻、直播、私信……不花錢,眼前就是一片灰撲撲的付費牆。
付費主要分為兩種形式:訂閱,按月付費,查看常規的帖子。按次付費,解鎖額外的內容。
哪怕內容免費,也要綁定信用卡、訂閱了創作者才能看,畢竟下一次,你可能就絲滑地付費了。如果你已經花了錢,但覺得創作者甚合心意,也可以再打賞小費。
P 站上有的內容,OnlyFans 當然也有,粉絲還可以花另外的價錢,通過私信,像甲乙方一樣對齊需求,讓創作者定制專屬視頻,體驗比審美疲勞的 P 站更個性化。
2021 年,OnlyFans 因為外界壓力一度要禁止色情內容,重走 Tumblr 湯不熱的老路,但因為用戶和創作者的強烈反對,很快反悔。此後,只要創作者證明自己成年,不違法,便百無禁忌。
OnlyFans 創作者 Bryce Adams 訂閱用戶超過一百萬
除了搞黃色,你也能在這裡看到健身、烹飪、音樂等非十八禁的內容,甚至和明星說上話。
名人入駐 OnlyFans 有一個好處:自帶光環和流量,不必以大尺度為噱頭。
巴黎奧運會雙人跳水銅牌得主 Jack Laugher,靠 OnlyFans 的副業,支撐自己的跳水事業——他的運動員薪水,只有每年 28000 英鎊,哪怕在里約奧運會拿過冠軍。
Jack Laugher 的訂閱價格是每月 10 美元
平時,Jack Laugher 發的都是一些穿著泳褲、三角內褲、平角內褲的內容,沒有全裸。泳褲相當於職業裝,所以他和他家人都覺得很自在,「沒有什麼是你不能給你奶奶看的」。
美國知名說唱歌手卡老師 Cardi B,也會在 OnlyFans 分享音樂幕後、個人生活,把它當成 Instagram 運營,只和粉絲聯絡感情,強調不會展示自己的胸部。就這,賺了 4500 萬美元,2023 年在名人裡排第二。
除了追求感官的刺激、名人的互動,用戶還會在什麼情況下,為他人付費?答案是走心,用真心換真心。
OnlyFans 不只是出售照片、視頻,也是在出售人與人的連接,這在一對一聊天的私信上體現得最為明顯。
對於粉絲,尤其是一些中青年男性來說,聊天是精神撫慰、情感聯繫,非直觀的肉體所能比擬,可以當作一種另類的心理諮詢。
Business Insider 採訪了 10 位 OnlyFans 創作者,9 個都說和粉絲建立的不只是性關係,更接近朋友或者對象,平時會聊愛好、心理問題、人際關係、家庭壓力。
OnlyFans 創作者也玩 cosplay
雖然 OnlyFans 總部在英國,但有數據顯示,三分之二的收入來自美國,英國和歐洲用戶佔 16%,其餘 17% 屬於「世界其他地區」。
《OnlyFans 用戶的性態度和特徵》這篇論文,用戶畫像更加具體:OnlyFans 用戶主要是已婚白人男性,平均年齡 29 歲,平均年收入 4.2 萬美元。
怎麼說,其實不讓人意外,就像下班後在車裡吸一根煙再上樓的國產劇男性形象。
心理不設防了,錢也就給得心甘情願了。 《財富》雜誌報導,與粉絲聊天,拉近關係,然後售賣「獨家」內容,占到很多 OnlyFans 創作者收入的 50% 以上。
粉絲為創作者的勞動付費,創作者直接從粉絲身上賺錢,簡單、直接、了當,這就是 OnlyFans 的創作者經濟。
因為不依賴廣告、創作者激勵,其他社交媒體在乎的流量來源、熱門話題、用戶停留時長、個性化推薦算法,OnlyFans 通通不在乎。
但沒有平台扶持,也會讓創作者漲粉比較困難,所以他們會在 Reddit、Instagram、TikTok 等社交媒體打廣告,把更多用戶引流到 OnlyFans。
這些平台的態度是,不反對。它們通常禁止色情,和 OnlyFans 不構成直接競爭,只要創作者在自己平台上發布的內容不過線,那麼問題不大,偶爾能產出爆款就更好了 。
成熟的系統,少數人的勝利
俗話說悶聲發大財,當一種賺錢方式公之於眾的時候,可能它入局的壁壘已經很高了。靠 OnlyFans 買房買車走上人生巔峰,只是少數人的神話。
OnlyFans 目前有三億多用戶,超過四百萬個創作者賬號,2023 年的員工數量不過42 名,人效比極高,一個員工抵得上千軍萬馬,讓兩位創始人拿股息拿到手軟。
但 66 億美元的總收入平攤到創作者身上,就顯得沒那麼美好了——OnlyFans 創作者的 2023 年平均年收入,約為 1800 美元。
這就像「我和馬雲平均收入也挺高」的笑話,大多數普通人是「抱歉我在拖後腿」的那個。
說唱歌手 Bhad Bhabie 最近曬單,2021 到 2024,她從 OnlyFans 賺到了 5700 萬美元
2020 年,獨立研究員 Tom Hollands 抓取了 OnlyFans 的支付數據,發現前 1% 的創作者賺了 33% 的錢,大多數創作者每月賺的錢不到 145 美元。
如果可以一年賺到 4.9 萬美元,那麼可喜可賀,已經躋身前 1% 了。
OnlyFans 二八分成,平台 20%,創作者 80%,聽起來似乎很慷慨,但到創作者手裡的,不一定全須全尾。
成功的 OnlyFans 創作者們,要么自己開公司當老闆,要么和代理機構合作。類似國內的 MCN,這些代理機構還要再分成,一般是 30% 以上。
代管一個創作者賬號,服務講究一條龍。 Nytimes 採訪的一家代理機構,幫 30 多名女性管理 OnlyFans,業務包括但不限於,在其他社交媒體引流,代寫私信,創作日常內容,最終圖窮匕見,把色情視頻賣出去。
運營們需有敏銳的眼光,找出很快花掉 200 美元以上的肥羊,然後更加噓寒問暖,薅到更多羊毛。運營們也要會說甜蜜的謊言,告訴一些天真無邪的粉絲,視頻是專為他們一個人錄製的,雖然同一個視頻可能會被賣給幾十個人。
一張著名的梗圖,股市不如 OnlyFans 賺錢
這些機構吃著碗裡,不忘看著鍋裡,還會物色新的對象,在 Instagram 邀請女性「下海」,話術是一起發財。
「在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的笑話,永不過時。
這條生產鏈的底端,往往是那些外包的代聊,又稱「chatter」。全球不缺廉價的英語勞動力,他們大多數是菲律賓、尼日利亞、印度等地的低薪工人,每週工作 6 天,連續工作 12 小時,時薪 3 美元,還不如在麥當勞做漢堡。
錢難賺,屎難吃,這份工不好打,精神壓力很大,要聽幾百個人吐苦水、講怪話,同時背負銷售的 KPI。簡單來說,就像客服一樣。恰好,菲律賓也是世界呼叫中心之一。
AI 陪聊產品,可以聊不同風格的
當 AI 發展起來,聊天機器人陪聊,成了解放人類勞動力的一種出路。甚至,這些聊天機器人可以基於過往的聊天記錄訓練,根據每個網紅的風格量身定制。
不過,OnlyFans 禁止 AI 回复聊天。上有政策,下有對策,AI 寫消息,人類點發送鍵,總體還是比以前更加高效,一個人就能負責幾百個聊天對象。但很難說,是輕鬆了,還是更痛苦了。
OnlyFans 有審核,卻也管不了這些 AI。在這個 Deepfake 已經很難肉眼辨認的時代,雖然在內部成立了 AI 團隊,OnlyFans 依然由人工審核主導,但檢查的主要是,有沒有擦邊的未成年內容。
作為一個系統,OnlyFans 無疑很成熟,拿捏住人性需求,從一開始就要求用戶付費訪問內容,形成了一個健康、穩固的付費生態。
馬斯克的 X 也在嘗試付費訂閱,還放寬了對成人內容的限制,但 OnlyFans 首席執行官 Keily Blair,對其他平台的「OnlyFans 化」,並不看好。
Keily Blair (右)
她的理由很簡單,付費或者不付費,都是一種慣性。其他社交媒體的用戶,已經習慣了內容是免費的。如果這些平台也想嘗試訂閱模式,就需要讓用戶覺得,內容是獨家的,自己可以獲得更多價值。
OnlyFans 把「幹什麼都要花錢」的路徑走通了,任何一個環節都懂得怎麼更快、更系統地攫取更多利益,但得到大部分利益的人,並不一定是創作者自己。
AI 版 OnlyFans來襲,有什麼不能被機器替代
面對 OnlyFans 一騎絕塵的成績,也有人唱衰,認為 OnlyFans 已經登頂,之後就要走下坡路,被 AI 一點點顛覆,這話不無道理。
OnlyFans 目前對 AI 的態度不積極,認為風險和回報不成比例,聊天不如人類深入,版權歸屬等不明確,創作者可以用 AI 改善自己的內容,但不允許完全由 AI 生成的賬號。
OnlyFans 對創作者的資格審核非常嚴格,每個人都必須提交 10 條左右的個人身份證明,以及社交媒體信息,拿著身份證件自拍視頻,證明自己是成年人。
OnlyFans 整的一個活,日曆內頁全是 Fan(風扇)而非性感的封面女郎
這本是為了防範違法行為,同時也起到了將 AI 拒之門外的效果。
然而,外面的世界,已經到處都是 AI 了。
聊天機器人尚且不影響 OnlyFans 的主營業務,因為聊天是增值,是鉤子,用戶最終會購買真人的圖片和視頻,但從頭到腳都是 AI 的網紅,可能會對 OnlyFans 本身造成衝擊。
OnlyFans 近年的數據反映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訂閱佔總收入的比例減少,按次付費的比例增加,2023 年甚至佔了近 60%,而且不算小額,一次幾十美元或者更多。
這不難理解,我訂閱了愛奇藝、騰訊、優酷的會員,等於選擇了網站上的全部內容,但我可能只想看一部劇而已。按次付費,更能滿足千人千面的需求。
但說到定制, AI 不是更能投其所好嗎?它們可以講各種語言,24 小時在線,生成任何你想要的樣子,並漸漸以假亂真。
AI 模型的真實性,一天一個境界,「我有個大膽的想法」,似乎可以在 AI 身上成真。
使用 Flux 生成的 AI 女性
若要論靈魂的共鳴,AI 虛擬伴侶也已經是一個非常火的賽道,Character AI、Talkie、星野,讓你用AI 二創真實人物,或者設定原創角色,外貌、性格、語音、故事線都能自定義。個性化體驗,被推向了新的高度。
和 OnlyFans 的強硬態度不同,它的競爭對手 Fanvue 更寬容,十分看好 AI 生成的創作者,前提是沒有隱瞞用了 AI。
其中,Pellegrini 是 Fanvue 最受歡迎的AI網紅之一,2024 年 1 月的收入為 2.3 萬美元,Instagram 粉絲達到 25.7 萬,這業務能力放在 OnlyFans 也是頂流了。
一位足球運動員甚至寫信給她,詢問聯繫方式:「這麼漂亮的女性,怎麼可能沒有男朋友呢?」
把思路打開,AI 背後也是團隊在運營,和有些真人網紅似乎區別並不大——和付費粉絲聊天,提供獨家的內容,而用戶們索取的,同樣都是幻想的模樣、虛假的關係。
不過,以前是由創作者出鏡提供素材,而現在,AI 可以不知疲倦地生成。
我們不懷疑人性的弱點,也不忽视欲望和情绪的价值,但怎么兑现,又为什么而付费,是个开放的问题。谁也没法确定,自己就是最标准的那个答案。
但 OnlyFans 比 AI 公司们还猛的势头,似乎也是在反抗一切都逐渐 AI 化的现实。人类创造仍然值得付费,担得起较高的心理价位,不管在哪个行业。
OnlyFans 可以作为一个特别的样本,在未来的几年内,让我们继续观察,更多 AI 替代品的出现,是会让原来的付费需求下降,还是让人类更珍惜手作的劳动含量,哪怕只是被包装出来的。
人类的古老行业,也是一面先进科技的镜子 。
没有使用AI工具的OnlyFans还是很多观众的,如果你也想体验,可以用虚拟卡进行付费哈。牛牛Visa@Master Card就是一個專門提供虛擬卡的平台(免KYC),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添加客服TG(@bullbull1999)諮詢了解。